人物简介:王森林,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,汉族,中共党员。曾获国家奖学金、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。累计主讲各类急救培训和医学科普3场,覆盖校内师生200余人;积极投身志愿服务,参与2023年四川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查复核工作,累计服务学生2500余名。专注医学前沿,围绕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开展研究,硕士期间参与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;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6篇。
聚焦前沿:从兴趣到使命的科研选择
王森林的研究方向始于对肥胖问题的兴趣,后因导师刘雁军教授的引导,深入探索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。他坦言,科研方向的确立既有个人兴趣的驱动,也离不开团队支持。“导师在研一首次组会上强调‘不气馁、不虚度时光’,这成为我学术生涯的座右铭。”王森林表示,导师严谨的治学要求、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保障、肥胖代谢实验室完善的平台和优质的师资,为课题的推进和学术成果的获得提供了基础。

攻坚克难:技术瓶颈与心态调整的双重考验
科研之路并非坦途。研一阶段,临床研究需要和大数据打交道,这成为医学背景出身的他面临的“最大短板”。为此,他通过自学R语言、线上课程及多方请教攻克技术难关。进入基础实验阶段后,样本测序差异性问题又让课题一度陷入停滞。“实验失败是常态,关键是在重复中寻找突破。”王森林提到,医学院对他的关心,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对他的支持,以及个人通过短期旅行、社交等方式调节情绪,帮助他保持了科研韧性。
即将研三毕业的他在回溯论文修改经历时不禁感慨,毕业论文曾多次修改未能成功,但最终还是通过严谨的论证赢得了认可。这让他意识到,科研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心态的磨砺。
成果转化:从实验室到社会价值的延伸
除学术研究外,王森林积极投身医学科普与社会服务。他累计主讲急救培训与科普讲座3场,覆盖师生200余人,并参与2023年四川省学生体质健康抽查复核工作,服务超2500名学生。医学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,通过科普王森林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。

未来规划:兼顾实践与科研,传承榜样力量
临近毕业,王森林选择进入医院规培,未来将同时兼顾临床实践与科研两项工作。“我的榜样是我的直系师兄毛锐,他的学术态度让我明白,坚持与创新是科研的核心。”对于师弟师妹,他建议:临床研究者需夯实统计学与编程基础,基础实验者则需耐得住寂寞,在反复试错中坚持;同时鼓励跨课题组交流,不惧怕提问以拓宽视野。
从“医学小白”到学术新星,王森林的成长历程印证了勤奋与心态的重要性。正如他所言:“科研的快乐在于解决问题,而坚持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答案。”未来,他将继续在临床与科研的双轨上探索,以医学之光守护更多人的健康。无论选择何种方向,保持对医学的热爱与责任感,终将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。